[專文]引文格式的堅持與妥協

APA與Chicago (Turabian)學術論文引文格式規範向來都是學者與學術出版編輯的重要參考工具,但如何將其應用在不同的語種和學科領域的大環境中,既能照顧到本土需求,又能與國際接軌,便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建置工程。而隨著網路環境的活躍與數位文獻的豐富性,也使得任何引文格式規範的增修更為困難,難以有絕對的標準和共識,更因此形成不同引文格式的不同特性,並衍生更多元的亞型格式(sub-style)規範。這些亞型格式不只出現在各國不同團體與個人所編著的格式專書或系統中,即使源於一尊,但內容也常有著不同見解。儘管如此,這些事實無礙於它們的貢獻和價值,因為有許多的細節,特別是文化與歷史環境的差異所影響到的後代學術寫作風格,也都說明了這些同源引文格式的變異,是來自於一群不同「引文格式派典」簇擁者思想表達的傳衍過程。而這些變異與見解之複雜程度不一,每本引文格式專書之編纂都須要用心提醒讀者,以及好好詮釋這些已遭複雜化的問題。

就文化歷史而論,中西方的學術寫作習慣存在許多差異,即使在標點符號所衍生的問題,就已相當令人困擾。古人稱「句讀」乃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文中語意完整者稱為「句」;語意未完而可稍事停頓者稱之為「讀」。以符號而言,相傳宋朝時即使用「。」與「,」來表達句讀。對照於英文之寫法,常見有逗點(common)、半支點(semicolon)與句點(period stop)等,英文任何長短句最末大都以「句點」緊貼於句子而結束,若該段落句子為引用文獻,則Chicago (Turabian)引文格式之「註釋」編號亦緊貼於該「句點」之末。但是對中文寫作而言,「句」與「讀」自屬不同,往往「句」少「讀」多,若將「註釋」編號標示於中文全型逗點「讀」之後,版面與視覺上便顯得相當空蕩突兀。惟一可克服的技巧就是改寫中文句型結構,使「註釋」編號能適切落於全型句點之後,讓標號與編號更溶入於整個視覺中。此外,也有許多作者或編輯者習慣將「註釋」編號裹以圓括弧、方括號,或另附加中文字,例如:註1、註一,以求更進一步改善這個中文版面視覺上的問題。

 一、符號字型的傳統堅持

在英文寫作環境下,因為電腦文書處理系統早已取代傳統打字機之作業,通常具較多資訊內容之正式出版品,例如:書籍、報紙、雜誌期刊,以及劇本、長篇詩詞與音樂劇、廣電節目作品、攝影集和美術作品等,已不再以劃底線(underline)為標示,昔日遷就英文打字機惟一能呈現的打底線作法消失了,轉以「italic type」(義大利字體)也就是俗稱的「斜體字」,來凸顯於內文(通常以roman type字體為主)之中,此舉終於統一了西方學術界對於上述出版品的標示方法,被視為常見排版標準。然而「italic type」是屬於標準印刷字之一,並不是一種藉由電腦文字向量化將一般字體予以向右傾斜處理效果的「oblique type」字體。這對於無標準斜體字體而暫以所謂oblique屬性值來呈現傾斜文字效果的權宜之計,自屬無可厚非,但觀念上仍不應混為一談。我們的問題便在於:傳統的中文字該用何種歷史字體來表達與標示相當於西方「italic type」的精神與用途?

台灣的國家標準「科學與技術報告撰寫格式」(CNS13610 Z7265)與「學術論著參考書目格式」(CNS13611 Z7266)、中國之國家標準「文後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87)以及於1990年修訂的「標點符號用法」皆規定採用《》與〈〉為書名號與篇名號,爾後台灣新聞與出版界不乏採用之實例。原先台灣傳統用於標示書名、篇名、報紙名、刊物名等,其應用位置在於「直行標在書名左,橫行標在與書名下」的書名號「﹏」,但現今礙於電腦環境與排版之不便,也幾乎匿蹤。當本書建議中文著作以「標楷體」對映西方的「italic type」來表示一般「出版品」名稱時,我們的理由在於:就歷史意義而言,清朝高度漢化掀起書籍精刻精印,重視楷書字型以端正內府刊本印刷字型;再就實用意義而言,同樣在於強調字體字型在今日數位媒體的古典精神,楷書體字型企求建立在閱讀與視覺、實用機能與運筆造形兼備的基礎之上。

  今日所有數位字型之中,惟有標楷體通過工業標準與教育標準兩項規制,因而被冠以「標準」之名,教育部於1973年開始研訂「標準字體」,1991年制定楷書的電腦母稿藍本和提供資策會擴編中文內碼交換碼(CNS-11643),1994年復公佈「國字標準字體楷體母稿」也就成為現代字樣微軟視窗作業系統「標楷體」之範本。質言之,若以「標楷體」作為學術論文中標示「出版品」的視覺閱讀機能而論,「標楷體」可能也不容易達到一般字體設計的評價排序要項中的誘目性(inducibility)、可讀性(readability)、判別性(legibility)標準。然而,若以早期教育部公佈的「新式標點符號用法」之書名號「﹏」或中國大陸率先使用的雙尖括弧《》來標示,則此兩者在意義與精神上同樣難以周慮。儘管有更多的使用事實顯示,雙尖括弧《》被兩岸學術界用於表達中文出版品之例子頗為常見,但為求回歸西方學術界APA與Chicago (Turabian)格式等對於「italic type」的堅持與精神之一致,本書捨其他字體與尖括弧等型式,強調以「字體」而非「符號」來標明,推動「標楷體」的意義即在於此。學術引文格式規範不同於標點符號之應用,在兩相權衡下,既然學術論文引用文獻向來遵從西方規範,則接近原典所揭示之「字體」精神,來選取一種標準字,而非僅假以「符號」代行,乃為本書初衷之一。

二、期刊國際化與引文羅馬拼音

學術論文「引文羅馬化」亦是極為複雜與艱辛的工作,它的規範也成為本書內容的一大特色和挑戰。目前中文環境比較重要的「羅馬拼音」系統有威妥瑪拼音(Wade-Giles spelling system亦稱「威妥瑪─翟理斯」或「威翟式」拼音)係發展於清末民初時期,此外,尚有漢語拼音、通用拼音、國音第二式和耶魯拼音等。儘管台灣政府於2002年鼓勵「通用拼音」之使用,試圖使用羅馬化譯音標準方案,解決台灣中文譯音使用版本紊亂之情況,但因習慣與歷史等因素,「威妥瑪拼音」因昔日外交部、海關和教會的採用而廣為應用,時至今日,仍為大部分台灣人名與地名之最主要與普遍採用的「羅馬拼音」標準。在另一方面,1958年起中國大陸所採行的「漢語拼音系統」成為漢語普通話讀音之標注,1977年復經聯合國決議「漢語拼音」為中國地名羅馬字母拼寫法的國際標準,而為聯合國所推廣與使用。

國際著名的引文格式規範工具書(不論是APA、Chicago或Turabian等手冊)都曾或多或少針對非英語文獻提出不同程度的「翻譯要求」,譬如將「意譯」後的英文題名置於方括號之中,以便讓所有使用者瞭解該引用文獻的題意。然而,此「意譯」作業不僅耗時且不見得貼切原文旨意。事實上,不論「意譯」或「音譯」都有其困擾,因為它們可能並非是原文獻的並列題名(parallel title),而是在未取得原作者的授意和認同下,即透過引用者逕行翻譯出的「變造題名」。「音譯」雖可避免「意譯」之尷尬,但對於不懂原文獻語種之使用者與讀者而言,卻仍不得其解。「音譯」或「意譯」已陷入兩難的困境。從「音譯」的角度觀察一般所謂「羅馬拼音」意謂以拉丁語系字母所發展成的拼音系統,不論是稱「拉丁化」、「羅馬字」、「拼音化」、「音譯」、「英譯」或甚至稱作「英文化」,稱法相當多元。針對於此,本書概稱「羅馬化」(romanization)以簡化意見與稱謂上的分歧。

一如這本書的正題名:「學術期刊羅馬化」,學術期刊中文引用文獻為何需要「羅馬化」?就現實角度而言,現今學術期刊中文引用文獻需要「羅馬化」之主要目的就在於:並非僅僅單純為了協助不諳中文之讀者辨識中文引用文獻之用;而是以便利西方學術期刊引文索引資料庫(citation index database)業者辨識中文引文資料,執行收錄和編製引文索引作業為最核心之需求。近年來由於Thomson Reuters與Elsevier旗下引文索引資料庫之收錄政策中,不約而同地指出:學術期刊申請收錄審核前,應該做好許多自身的評估工作,其中清楚地要求非「羅馬拼音」語系的期刊必須具備「羅馬拼音的參考資料」(references in Roman script)或英文書目資訊(English language bibliographic information)以利選刊,在許多成功的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案例中,不論從實務與應用的角度上,都不難發現「引文羅馬化」的必然與重要性。因此,本書在「引文羅馬化」明確策略應用上,即為鎖定申請Thomson Reuters旗下SCI、SSCI、A&HCI等三大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為首要目標,以及方便Elsevier公司Scopus資料庫等之引文索引建置為要務。

國外引文索引資料庫業者講求「羅馬化」與前述引文格式規範工具書「翻譯要求」之精神是不盡相同的。國外引文格式規範工具書過於簡化了中文引用文獻的處理問題與中文環境需求,它們向來忽略工具書訴求對象(使用者)的不同,僅依單一面向(西方的或美國的)思考邏輯陳述規定,換言之,其專以西方學者英文寫作為該工具書使用對象,而無法充分顧及華人學者之中文寫作需求,甚至也使得華人讀者反而更難以正確辨識原作品題名;此外,有時缺乏完整範例或說明,較不重視作者姓名權威控制等等,則常令人徒增猜疑。在另一方面,引文索引資料庫業者也並非基於使用者閱讀之考量,而是囿於其索引編製者的語文識讀能力,不管「音譯」或「意譯」,為求便利引文索引編製作業之需求,它必須每筆引用文獻的各個欄位款目皆須對映適當的「羅馬化」字詞。兩相比較之下,為國外引文索引資料庫編製而「羅馬化」,遠比引文格式規範工具書的單純目的,更是複雜多了。

三、困境中的期許

有感於引文羅馬化之工作繁瑣程度絕不亞於其他學術論文規範之工作量,其中更是涉及海峽兩岸與其他華文地區中文作者姓名、題名、刊名等寫作慣例不同,也同樣牽涉到拼音系統和標點符號互異等問題,並非單純由任一期刊或專書規範勉力制定規則就能竟其功。本書所呈現的學術期刊引文羅馬化各項建議內容,並非每一位投稿作者都有能力獨自應用處理,故「引文羅馬化」作業應該由期刊出版發行者承擔更多的責任,必須委由期刊編輯者代為執行,而非寄望於作者自行編輯。

由於現行許多中文期刊與少數台灣發行的外文期刊為追求國際化,以及希望擁有國外引文索引資料庫收錄之成就,而力求將稿件內之中文引用文獻「羅馬化」,但卻苦無可遵循參照之規範,因此,本書謹慎訂定引文羅馬化參考規範,推出專為中文學術期刊編輯者與寫作者之便覽,對於諸多中文字詞羅馬化等相關規範,應當能遠比任何國外引文格式工具書更為適切,同時也兼俱了學術與實務價值。但這項重大的編輯制度化工程,若純基於引文索引資料庫編製作業的需求,邏輯上似乎該由Thomson Reuters或Elsevier旗下的引文索引資料庫業者本身發起與制定相關規則;抑或從純學術規範的政策觀念下,也可以更積極地轉由政府機構(譬如:科技部與教育部)或學術團體來主動倡議輔導。很遺憾的是政府不論在修訂學術論著參考書目格式國家標準,或此引文羅馬化之討論與協助上,應有的積極作為卻都付之闕如;至於學術團體對於中文引文格式的制定則難有共識,同樣缺乏統籌規劃的決心與恆心。

中文「羅馬化」本身即為文化與政治、國際化與本土化場域交錯形成的路線之爭,顯然我們一直處於困境和劣勢。然而,平心而論卻也不必然悲觀,或許我們的心態應該可更豁達一些,將國際化視作友善環境之手段,可以期許未來有更多本土學術期刊和著作可與歐美國家學術刊物競爭媲美。本書不必然是一種絕對的「標準」,它只是對於中文學術環境下的引文格式,提出一些可供執行的「規範」,精神在於讓使用者瞭解引文格式規範下「堅持」與「妥協」的挑戰為何?從而追求較佳的平衡點。我們期待本書能引起學者和學術編輯社群的迴響,或藉由學術社群與團隊的力量,可以持續進行改版與增修,未來也希望擴及更多適合人文社會科學學域參照的引文格式種類,使得本書更臻於成熟與完備。

---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